海报上的点心是大班楼的芋盒
很感谢香港三联书店给我提供的平台,让我的这些很私人的见闻思想可以付梓面世,从而让更多读者与此发生连结。写作是私人的,但内容一旦发表后便属于所有读者,每个人从中获得的感受可能大相径庭,从而产生出一些思想的碰撞,由此我的文字也算起到抛砖引玉之效,我认为这是作为作者最大的幸福所在。
想起日本一位已故名厨生前和我说的故事,某旅居东京的美食博主常花很长时间拍照,菜品早已过了最佳品尝温度,在网上却是一副饮食礼仪教主姿态。主厨说既然只是爱拍照,不如买一本我的菜谱回去翻拍即可,不必来店!许多人不知不觉被社交媒体绑架,本末倒置全然不自知,这是网络时代的悲哀之一。
又忆起那家店的菜,令人无限思念
多读是说多看好书、论文资料等,多吸收正确的知识,从而构建起自己的饮食常识框架,这样才不会因无知而盲目崇拜或草率批判。
餐厅职业经理人也需要牢记这一点,不要让自费的客人受委屈,这是如今常有耳闻眼见的怪现象,花钱消费的客人不如所谓媒体老师“高贵”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比如有次公关邀请我去一家日本寿司名店的港澳分店吃饭,全场除了我们几位媒体,还有一对自费客人。当天日本本店的主厨在店,想必那对客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预订的,结果日本主厨只服务一半客人,别说那对自行预订的客人,同行的媒体都有一半是本地主厨服务的。事后我和公关朋友说,感谢你的邀请,但我为自费的客人感到难过,日本主厨无论如何也应该为自费预订的客人服务,而不是只在我们这半边。如果因为餐厅空间设置,主厨无法一个人负责那么多人的寿司,则可以用一半时间由他负责,另一半时间由本地主厨负责的模式,这样两边吧台所有客人都可获得平等待遇。当天的不合理安排,其实就来源于餐厅经理人对客人优先度的认知错乱。
该寿司店的著名酒肴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如何独善其身是个大问题。社交媒体不停推送我们爱看的内容,逐步把人引入信息茧房中,从而更多的人变得偏执和拒绝更新认知体系,大部分网络争吵都不是基于议题本身,而是情绪的发泄和对自我认知的偏执维护,这样的争吵毫无意义。与其花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,不如专注点眼前事,多吃多读多下厨,热爱饮食本身,而不是它带来的附加价值,才是享受饮食的不二法门。
2024年11月18日 于香港
吃吃君的《香港谈食录》
第一卷《中餐百味》及第二卷《环宇美食》已出版
京东、当当、天猫有售
香港的朋友可以去全线三联书店、中华书局、商务印书馆以及MyBookOne网店购买
购买链接
京东:https://item.jd.com/10054550426365.html
吃吃君完全自费试吃,与店家毫无利益关系
更多内容亦可访问走走吃吃网站
www.eatravelife.com
日常更新: IG mrchichi1988或微博 吃吃君哟
读者群:请加服务号 woshichichijun(我是吃吃君 拼音)群规严格,请谨慎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