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Login
账号
密码
没有账号,去注册
注册Register
账号
密码
验证码
已有账号?去登录
台北|拐角的古早台味|梅子餐厅
吃吃君Kyle Xu
餐厅· China 中国 Taipei 台北

在台北摩天轮上,看到雨点飞来


几年前,第一次去台湾。打车时与司机闲聊问起好吃的台菜馆子,有两位司机都提到了一家梅子餐厅。用谷歌地图一查,发现离我们住得大仓久和非常近,于是在即将结束台湾环岛之行时,深夜拜访了梅子餐厅。


洗完澡本已打算睡觉,但我和W小姐都觉得肚子很饿。于是在十一点多的时候拐进了林森北路107号巷子里,穿过貌似风俗店的小夜总会,来到了梅子餐厅。夜虽已深了,但餐厅内还有四五桌客人,其中大半都是日本人。算上我们,这深夜的餐厅算是十分热闹了。



 

林森北路乃台北中山区主要的南北向道路,其西侧有众多东西向小街,以数字编号,称为巷。在日治时期林森北路便略见雏形,此区域一度为日本人的殡葬区。台湾光复后,此附近有眷村,曾是台北较为贫穷的区域。林森北路这一名称是1968年国民政府前主席林森(1868-1943)百年诞辰时所改,之前此路称为九台街(得名自吉林省九台县,现为长春市九台区)


林森(1868-1943)


国民党撤台后,在重新规划和建设台北时,街道大多被进行了重命名。从台北市区地图来看,很多街道以大陆城市命名,且方位大致与中国地图一致。比如林森北路往北与长春路交汇;往东南有绍兴南街杭州南路等;淡水岸边则有厦门街金门街。虽然不能百分百按比例对应,但方位是大体一致的。现如今看似普通的街道名中,曾经注入的是战乱离散时代,一整代人对家国故土的思念。



 

梅子餐厅就坐落在林森北路上的这条小巷子里。1965年创业以来,它便一直伫立于此,五十年的光阴已经无声无息过去,客人换了一波又一波。餐厅一楼的墙上有众多明星前来就餐时留下的合影,有些依旧是巨星,有些却已恍如隔世。潮流过了一轮又一轮,娱乐圈人面桃花,梅子餐厅却像时间的幸存者一般,依然在这里。


然而餐厅的开业时间与它是否美味并无直接关系。试想多少中华老字号已经堕落成“难吃”的代名词。在这个情怀主义毒瘤扩散的年代,正正经经讨论餐厅的人可谓少矣。作为食客,我自然不会被墙上的明星照糊弄,一切都要以自己吃到的为准。




我们刚坐下,老板娘便来介绍菜式,她岁数已大,却精神矍铄;态度礼貌热情,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感,是一种老派的待客之道。夜已深,我们便只点了几个家常小菜,乌鱼子切片三杯花枝担仔面等等。


三杯花枝热气腾腾,还没上桌便已闻到九层塔的香气。台湾的三杯做法源自赣菜,却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首先食材扩展,从三杯鸡开始,三杯海鲜、三杯田鸡已成例牌;其次加入九层塔,调味层次更加丰富,也增添了一丝热带风情。梅子餐厅的三杯花枝,高温快炒,出菜时间短,火候到位,镬气足,惹味亦不破坏花枝本身的口感和鲜味。


三杯花枝


乌鱼子温润适口,咸度适中,配一口梅酒正好。担仔面分量虽小,却用料到位,不禁让人开始想象小贩穿街过巷的古早时光。最后还送上了热乎乎的麻薯做甜点,让人惊喜。


乌鱼子,梅酒


担仔面


之前被各种乱糟糟又无甚可吃的夜市以及冷冰冰的欣叶101搞得不知台菜为何物的我们,终于在梅子餐厅获得了安慰。可惜第二天便启程回港,对梅子餐厅的印象只是那么一顿夜宵的慰藉而已。



 

台湾虽近,但假期有限,第二次拜访梅子餐厅已是去年了。去年七月台中的乐沐餐厅(Le Moût)与东京的FlorilègeL’Effervescence搞六手连弹,我们一群饭友飞去吃陈岚舒小姐和朋友的合作餐,顺便在台北逗留了两天。第一天晚上到了台北后,大家各自活动,我和W小姐到得较晚,便没有参加当晚的麻辣锅局。在酒店安顿好后,已经十点多,依旧住在大仓久和,正好再去梅子餐厅吃夜宵。


林森北路107巷六条通,路虽小而复杂,但我们却记忆清晰,很快就到了店中。这次才注意到,原来梅子餐厅面对面有两家,对面较小的是做日本居酒屋料理的。这一代大概是“阿本仔”(台语对日本人的戏称)最爱,沿途遇到不少日本人,也有不少写着日文的夜总会,俨然一副微缩版歌舞伎町的样子。


进了店中,老板娘照例上来招呼,几年过去她自然不记得我们。虽只是第二次来,却有些熟客的感觉了,店内装饰和餐牌依旧维持原样,还是四五桌客人,一半的日本人顾客。老板娘日语流利,大约是日治时期的遗产。


这一次我们尝试了红蟳米糕麻油腰花,并照例点了三杯花枝,不过老板娘说今日用的是软丝;还有清炒豆苗。几年不来,还是一样的好味道。一直以来,台湾菜对我而言是个比较难定义的概念。台湾一方面以闽南祖籍者居多,日治五十年又受日本饮食文化影响,内战后又有大量苏浙、鲁豫及川贵人士迁入。于是台湾菜在闽菜重食材原味的基础上,又增添了丰富的调味,各省菜式杂糅,多元审美并存,形成了现在有趣的台菜格局。


梅子餐厅的海鲜据说多是空运自澎湖基隆的高品质货。这红蟳肉质饱满,蟹黄丰腴,与油饭相称,十分诱人。蟳是梭子蟹科的成员,这名称乃是闽台俗称。所谓红蟳便是交配后的母蟹,交配前的母蟹叫处女蟳——命名可谓简单粗暴。交配之后,红蟳体内蟹黄丰富,是做红蟳米糕的好材料。


红蟳米糕


老板娘建议我们将蟹肉细细挑出,配上蟹醋后与油饭一起吃,切不可随意啃咬几下了事。这油饭更是费工夫,里面有开洋香菇花生肉末,配以麻油胡椒和少许蒜蓉调味,合蒸之后,再与红蟳蒸一次。结果自然是饭粒分明,着色均匀,香气扑鼻,入口十分鲜美,不输蟹肉本身。


洗手的柠檬茶,店虽小,也要讲究


麻油腰花看着十分粗陋,满满一盆,无甚美感。不过味道很好,猪腰的膻味除得一干二净,脆嫩无比,一口咬下去,看中间处于正好熟透的状态,温度的掌控可谓精准。汤汁调味较淡,不抢猪腰本味,不过酒味是较重的,大概不能人人都爱。


麻油腰花


三杯软丝依旧好味道,是不会错的菜。花枝与软丝形态相近,但软丝者体内无石灰质硬甲,大概因此得名。花枝大约对应日本料理中的墨乌贼(スミイカ)甲乌贼(コウイカ),软丝则对应泥障乌贼(アオリイカ)。这些是题外话了。


清炒豆苗


老板娘最后送上杏仁豆腐做结束甜品,甜度适中,中规中矩,不会让人觉得腻烦。在梅子吃完这顿夜宵后已是深夜,第二天还要赶去台中吃午餐,于是赶紧回酒店休息。

杏仁豆腐


 

本以为这次去台湾只会拜访一次梅子餐厅,没想到机缘巧合又带着众饭友去吃了一轮。由于餐厅订位遇上骗徒,导致RAW的订位落空。现如今餐厅预订也成了骗子重灾区,多少人自称可约热门餐厅来为自己廉价的人品加码,真是下作得好笑。因为当日下午有一半饭友要赶飞机回各自城市,午饭落空后,RAW团队为依旧留在台北的饭友紧急安排了晚餐座位,公关能力不得不给好评。不过我们依旧需要解决午餐,于是便打车去了梅子餐厅。


这次有十多人,大可以把菜单上有趣的菜都点一遍了。于是荫汁炒蚵辣炒花蛤白片土鸡活烫沙虾五更肠旺炒酸笋尖都点了,依例红蟳米糕、三杯花枝、乌鱼子切片、担仔面、卤肉饭自然不可少。最后还加了一道蒲烧活鳗鱼


荫汁者是酱油的一种,这道菜以荫汁、豆豉炒蚵仔,配蒜苗,蚵仔虽小却肉质饱满,调味层次丰富,很适合下饭。


荫汁炒蚵


活烫沙虾之类的菜无甚可说,虾的质量摆在哪里,汆烫得好,如何能不好吃?倒是白片土鸡出奇得嫩,鸡肉香显著,可谓是鸡有鸡味了。


活烫沙虾

白片土鸡

五更肠旺便是台菜包罗万象的象征之一,这道菜调味重,用料也重口,属于台式川菜。但在调味和用料上其实体现了川贵两地特色,至于为何叫五更则说法不一,有说汤头熬制时间长,有说得名于底部保温的小炉子等等。肠,自然是指猪大肠,而旺则指鸭血。据说原本这道菜叫“五更肠血”,张大千(1899-1983)觉得以“血”字做菜名不雅,便改之为“旺”。


五更肠旺


这道菜整体上与毛血旺接近,与猪肠鸭血共煮的有蒜苗辣椒蒜头青蒜等香料蔬菜,上菜时放在小炉子上,保持菜品火热。梅子餐厅的肠旺调味平衡,辣度适中,猪肠和鸭血都煮到好处,十分下饭。


最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梅子餐厅的蒲烧鳗鱼,虽然之前便注意到鱼缸里养着不少河鳗,但一直没想过要在这里吃烤鳗鱼。不过强生哥说想试一下,于是便点了一份。在其他菜都吃得差不多时鳗鱼才烤好。


蒲烧鳗鱼


看色泽应该不会差,酱色均匀,肉质饱满。一入口绵软鲜甜,毫无河鳗常有的土腥味,实在好吃。不过烤鳗鱼虽好,但对面梅子日本料理的菜色多是粗陋的居酒屋料理,看网络照片便觉无趣,唯有这一例蒲烧鳗鱼是值得一吃的。

 

小鱼煮通菜

炒酸笋尖

这次红蟳个头更大,蟹黄更足

台湾所谓的海瓜子其实是波纹巴非蛤,而大陆的海瓜子则是虹光亮樱蛤



原本这梅子餐厅是我和W小姐的心头好,总觉得在一帮饭友面前拿不出手,没想到大家吃得热火朝天,这小店的魅力看来不只将我圈粉。不过这日老板娘不在,只有几个老伙计照应,总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

吃得饱足了,时间也已午后两点,该赶飞机的结伴奔赴桃园机场;继续游玩的则信步走去目的地,正好消消食。



 

最近都没有去台湾游玩的计划,香港似乎也找不到同样水准的台湾餐厅。即便是闽菜,做得突出的亦少,中餐而言,此间是粤菜王国,苏浙菜飞地,闽菜台菜却难寻。不由得有些想念林森北路这拐角处的古早台味了……只好就此搁笔。


 卤肉饭


2017年5月19-21日,于香港

基于多次拜访

上一次拜访2016年7月3日午餐



餐厅信息

餐厅名称:梅子餐厅

地址:台北市林森北路107巷1号六条通口

电话:886-2-25213200 ~ 3

类别:台湾菜/蒲烧鳗鱼

人均:1300 NTD+

阅读原文可去餐厅官网,方便你们查看


其他关于台湾的文章

在台中停留的理由(一)

风来松度龙吟曲(上)

风来松度龙吟曲(下)


吃吃君完全自费试吃,与店家毫无利益关系

新版权图.jpg


如果您觉得此文章对你有帮助,记得打赏哟
文章订阅Subscribe